close

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,通常很容易可以比較出兩個孩子的差異,在「因材施教」的口號下採取不同應對方式,往往不是讓兩個孩子都成熟,而是孤獨的更加孤獨,驕縱的更為驕縱。

父母因為對成熟的孩子感到放心,多半放手讓孩子去負更多的責任、面對更多的困難,於是成熟的孩子比較有可能長成獨立的大人,在努力安頓自己的同時,分神照顧其它做不到為自己負責的人,變成他一輩子的功課。

而面對不成熟的孩子時,父母捨不得他自作自受,一邊叨念著一邊任他予取予求,把原本他該負的責任都扛了起來,被父母認定是「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」、「不予以協助不行」的孩子,一直到長大成人後都被免除了為自己負責的責任。

在職場上,這樣的分別叫做「能者多勞」,然而在家庭裡這樣的分別以愛為名,孩子只能被動地接受。

因為受到信任而被要求自立自強的孩子,他們共同的問題是愛的失落,就像那些在職場上因為能者多勞而被交付更多工作的人,他們對報酬因此更加敏感,在察覺到自己是比較努力也比較符合父母提出的「獨立」要求時,他們也會發現自己並不因此得到更多關愛反而像是更少。

因為付出和獲得不成比例,那些很早就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,朝目標前進的人心裡多半有著不知如何能解的疲憊感,他們尋尋覓覓,習慣了獨立,內心卻渴望著被無條件地關愛,接納,包容和協助,他們很有可能以自己的獨立和自主為傲,內在卻矛盾的渴望著,能夠不用這麼辛苦去獲得父母一句讚賞,能夠不需要這麼獨立,就能被某人欣賞和喜愛。這些被肯定而顯得越來越有資格被肯定的人,他們對自己得不到的愛是這樣想像的:回到天真無憂的孩提時代,沒有優秀的能力,卻被父母充滿喜悅地張開雙手擁抱著。

相對的,被父母長久關心並且協助的孩子呢?他們就能感到被暖暖的愛包圍嗎?很不幸,答案是否定的。因為被父母看成長不大的孩子而予以照顧的成人,他們從小就意識到父母的付出有一項前提,就是「你做不到」「因為你做不到,我們只好幫助你」,於是,接受父母的幫助,等於是承認了自己是無能的。

如果說能力好而受信任的孩子,他們的問題是感到自己不被關愛,和他們狀況相反的孩子,其問題就是感到自己不受肯定了。因為父母從未把他們逼到走投無路、只能自己設法解決問題的處境,他們於是知道父母其實是認為他們做不到的。這種「就算我努力了也做不到」的假設,就是父母給他們的強烈暗示。

這樣的孩子在成人以後,很容易被觀察到的現象是,他們在應該為自己負起責任的時刻,常是還沒有試著去努力就先放棄了。輕易地向人求助,唉聲嘆氣,自卑自憐,這些我們認為不應該出現在受寵孩子身上的特質其實很容易出現,對他們來說,雖然可以安心度日的原因是知道父母總不會棄他們不顧,但父母對他們的愛似乎混雜了輕蔑,不信任,否定等等的想法和前提,接受這樣的愛讓他們學到自貶,有時這種自貶非常方便,只要表現出來就能得到協助,但有時,這種自貶也讓他們輾轉反側,夜不成眠,像是父母在他們心上插了一把刀,傷害的是他們的自尊。

有可能自己解套嗎?很難,因為只要父母不放手對他們的照顧,他們也會因為從未靠自己解決過一次困境,而喪失脫離父母照顧的勇氣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親子教育 親子關係 自尊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羽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