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幾天我在想一件事情,就是跟上一代,也就是我們的父母輩比起來,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對自己的情緒有多麼的小心。

儘管情緒這種東西,不是小心就能夠控制,但我覺得跟過去比起來,因為有非常多關於教養、心理發展、腦神經科學等研究的發表,我們這一輩的父母被諄諄告誡:當你有情緒時,要非常、非常小心。

某部分也是因為我們是屬於心理治療的一代,人人都熱中探索自我,原因很複雜,包括了和平、經濟發展,生存不成問題後人們開始重視如何生活,比起父母輩,我們這代所面對的經濟競爭又更為激烈,而且經濟似乎在走下坡,當努力跟回報顯得不成正比時,如何獲得心靈上的安適變成更吸引人的議題。

總之,當我們認真探索自我時,一定會碰觸到小時候成長的記憶,那些好的跟壞的,那些傷痕,家庭關係的緊張和衝突,可能都讓我們更小心翼翼地提醒自己:成為父母之後,要小心自己的情緒。

但在這類書和文章讀多了之後,我也覺得當中有難以企及的境界,就是在孩子非常歡、非常不講理,整個在地上打滾尖叫只想要發洩脾氣的時候,做父母的要冷靜、冷靜、但是又不能冷靜到讓孩子覺得是機器人在養育自己,不能一昧地把情緒壓抑下去或隱藏起來,以身作則的情緒教育並不是沒有情緒,但也不能太有情緒,讓孩子看到失控的父母。總之,這個有情緒又不能太有情緒的境界,有時我覺得如果真的做到那樣「收放自如」,這講的到底是情緒還是演技?

在翔開始懂事,卻也因為開始懂事而會反抗、開始有自己的堅持時(有的很沒道理又不能妥協)我開始有種感覺,其實再多情緒教養的書,能幫助多少,最後還是回歸到父母原本是怎麼處理情緒的人,還有生養孩子這件事情,讓他/她產生多大的決心要調整他自己(如果他原本處理情緒的方式是不好的)。

孩子抓狂,逼的爸媽也快抓狂的時候,推著爸媽去面對自己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,平常再怎麼溫良恭儉讓、好好先生或溫柔小女人的人,在被一個歡到爆炸而且完全不管場合也不講道理的小孩糾纏時,不得不誠實的面對自己,究竟有多大的耐性、包容力、遇到負面情緒時會想怎麼發洩、內心的黑暗面長什麼樣子,全部都會被小孩這把鑰匙所開啟。

翔有一個幸運的地方是我是一個很會壓抑情緒的人,雖然我會非常大聲的喝止他,但是動手或者是偏離主題的怒罵是絕對沒有的,被他弄得快要抓狂時我只覺得我有點呆滯,好像我心裡有個安全裝置開啟,生氣是生氣,但還是跟怒火保持了一定距離。

但我也知道,很多事情難說幸或不幸,之前我才聽說一個媽媽分享,說她通常在憤怒時會抽離自己,到後來小孩似乎不知道她也會生氣,而漸漸變得有些任性了。

因為我生氣大聲時,翔翔總是會笑得非常開心,非得要爸爸也在場他才會緊張,所以看到那個媽媽的例子,老實說,我也擔心過自己跟翔會不會變成這個樣子。

總之,人跟人的相處非常微妙,成人之間關係親密的人也會相互形塑,翔爸原本是個脾氣不好而且很不會壓抑的人,在跟我相處久了,似乎也變得緩和了一些,我和他完全相反,習慣了把種種負面情緒都藏在心裡,總覺得說了會更慘,(但也因為這樣,有一次當我無法再忍耐時,人就突然昏倒了),跟翔爸相處久了,我也學著把怒氣表達出來。可能我覺得我們是平等的,也覺得我們並不是切不開的,漸漸地我也學到,不把不滿說出來只是在心裡醞釀著離開,是對雙方很不公平的。

離題了。

成人間的互相形塑,畢竟不像成人跟孩子那樣明顯,而且成人對成人,感覺很多地方是可以勢均力敵,不像孩子,感覺是很脆弱的在接受父母造成的影響(如果父母就像一塊石頭,只會把孩子帶來的情緒強硬反擊回去的話),總之身為父母,當孩子越來越會引起自己的情緒時,該如何處置對孩子才是最好的身教,真的是戰戰兢兢。

我的父母常說以前當爸媽好像沒妳們這麼累,有時候我想,不只是對於孩子的健康,有非常多專業化的建議在深入父母的生活,也是因為對情緒教育的重視。以前打罵小孩都是每個家庭各自的事,打不打、怎麼罵,好像只是家庭風格的問題,不像現在這樣,不小心吼了罵了孩子,會引起父母非常多罪惡感和內疚,還有更深一層的,是自己是否會傷害到孩子的恐懼(可能我們難以避免得也投射一部分的自己在孩子身上,所以愛越深,就越加倍地害怕傷害到他吧)。

只是愛小孩、照顧小孩溫飽,顯然已經不夠了,父母時常要修一門很難的情緒教養的課,這堂課的重點,與其說如何教出心理健康的孩子,不如說是要父母面對自己,哪怕是最不堪最不想面對的層面,最沉重而痛苦的成長記憶,因為不想把這樣的自己呈現給孩子,不得不從”心”學習起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羽茜 的頭像
    羽茜

    羽茜的部落格

    羽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