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著孩子,手碰到他的身體,想說他怎麼那麼熱該不會發燒了?又再仔細檢查一下才想明白,不是他的身體太熱,而是我的手太冷了。這個每到冬天就手腳冰冷的像冰塊的毛病,讓我在寒流來襲時做飯總是備感艱辛,也總是會在這時看著先生和孩子擔心他們「是不是穿太少?」簡單來說就是因為自己怕冷,而總是懷疑他們說的「會熱」。
突然想到人際關係大概也是如此。總有自己非常熱切地和朋友交談,卻覺得對方的反應相當冷淡的時候,不管是尋求對方建議或者是純粹分享近況的閒聊,如果自己只是順口一問倒還好,如果很期待從對方那邊得到什麼,就會很容易覺得失望。
反過來說,自己也有可能會如此吧?在朋友傳來訊息,尋求建言的時候,應該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,明明是全心全意地給了覺得好的建議,或者是最好不要以自己立場判斷,而好意提醒對方「我覺得你必須自己決定」的時候,卻被對方覺得冷漠或缺乏善意,甚至,好意完全被扭曲成惡意都有可能。
我曾經在一個朋友遇到問題時發生了這樣的狀況,她和職場上認識的朋友發生衝突,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跟對方解釋也跑來問我,但是從一開始我說:「既然問心無愧那就去解釋吧!」到後來耳聞那個人的回應,溫度像是溜滑梯一般急速下降到變得極冷,冷到後來我覺得那人和已經完全不可能達成共識了,她完全不能接受妳,態度也越來越差,侮辱性的言詞都說了出來,「那還是放手吧,交朋友很講緣分的。」
沒想到問我意見,聽我這樣回答建議的朋友,其實心裡是想不放棄地去和那人「尋求共識」,即使周遭的人都覺得她何苦如此卑微但依舊不屈不撓,所以聽我這麼說,是非常生氣的回應:「妳是不是嫌我煩才這麼說?算了妳不想管就算了反正與妳無關。」
當時心裡確實覺得冤枉,好幾次聽她訴苦和她討論分析的時間都被推翻,在她感到受傷時所作的安慰這時也都不算,我好意提醒「是該結束的時候」卻被說是冷漠而稱不上朋友。難道身為朋友,就是該鼓勵妳去進一步被對方言語侮辱嗎?
後來他們怎麼發展我不知道,但我們的友誼卻從此沒有辦法持續,因為她認為我的態度是對她缺乏關心,而我相反的認為,正因為是朋友,實在不想再看到妳往牆壁上撞撞到遍體麟傷了。
***
這種解釋上的差異,大概也跟人和人之間的溫度很有關係吧。
有時候不是真的發生什麼事,也不是某一方真的缺乏誠意,就是彼此都用自己的溫度做測量的標準,覺得對方太冷或太熱,和自己預期的不同就感到挫折甚至生氣。
工作上也有可能發生類似的事情。接案工作時我也曾接到不適合我的邀約,我是做社會學翻譯的,學科差異太大的專書實在不是我的強項。我理性地判斷自己不是最適合做這件事情的人選,可能會花更多時間和成本對誰都沒有好處,但是找我工作的人卻覺得我是意在言外,當下就批評我是嫌棄這件案子的薪水而不願意接「少在那邊找藉口了」。像這樣不管是工作或私人,自己誠心誠意,對方卻做出完全相反的解讀是很有可能發生的。
要說不感到挫折或沮喪是不可能的,隨著交情的深淺不同、自己賦予這段關係的重要性,對這樣的風波可能是嘆口氣,也可能是好幾天想到就忍不住眼淚的差異,但是只要想自己也有可能對他人做出錯誤的解讀,就能對這種事情的發生,多一點點「這就是人生」的釋懷。
我們沒有人天生會讀心術,在衡量彼此的好意和惡意時,也沒有人是一個絕對標準的溫度計,更沒有人有義務要隨時揣摩,只說別人想聽的話、配合別人想做的事。
無論自己是詢問或被詢問的一方,對話時會有這種詮釋上的落差,嚴重時甚至會徹底破壞關係都是很自然的。
而且人總是在看別人時可以做到相對客觀,有時輪到自己時也是一樣,丟出一個訊息時心裡已經不自覺地希望對方可以如此回答,只要對方的回應和自己預期的不同,就可能諸多猜想。
交往時間長、認識很深的朋友或許少一點這種多餘的猜忌和誤會,也或許可以把話說得更坦率用「希望妳不要誤會,我的意思是…」來解釋自己,但即使平日的知己,都有可能因為當下的情緒和認知不同,對彼此產生誤會,能不能透過解釋而圓滿收場,最後還是很講緣分的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