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晚餐前逛了一趟書局,隨手翻起一本親子教養的書,只是瀏覽個幾頁就覺得收穫良多,但是要買回家創造更多的「收穫」嗎?想想我還是放了回去。

有時看很多這樣的書和文章,甚至也不用很多只要網路上一篇轉載好文的份量,就會覺得在心裡的某處,是隱約被挑起恐慌了。

我是個好媽媽嗎?孩子吃的夠營養嗎?剛才孩子闖禍,我的處理方式是對的嗎?孩子到現在還不算太會講話,是我平常跟他的互動不夠嗎?

我的自我質疑好像總是被教養書籍喚起,身為一個母親、一個人,我好像永遠也不能知道我在和他人的互動上是不是對的,更不要說對於這個他人,我身負教養和教育的責任。

很少人提到媽媽心裡的不安吧?就算提到,也是強調「媽媽過度的不安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」,總之,我一方面想避免在教養孩子上太過神經質,卻也不免懷疑就是這些鼓勵、教導我「不發神經也能做好媽媽」的知識,讓我總是差一點就要開始神經質了。

我有時候想,這些矛盾的聲音就是現代父母的壓力來源,因為它一邊告訴我母性是天性,卻又告訴我,如果我不時時刻刻自我提醒,把專家學者的建議奉為圭臬,我的”天性”並不可依恃,我沒有辦法靠自己掌握在孩子的不同階段、給予最適合教養的訣竅。

但我也不能否認,在我猶豫不決時,有一套專家之言可以依循,也讓我安心許多,這些知識打擊我的信心也給我信心,教養書籍的內容常有矛盾,但我自己對教養書籍的態度也很矛盾,好像一部分的我渴望它們告訴我更多,讓我當媽當的安心一點,但某一部分的我,也害怕它們總是說個不停,讓我更不安心。

親子之間的關係,其實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這些關係分析起來引人入勝,但過多的分析也會讓人疲倦,我覺得太多的與人互動的教條,總會讓關係失去某種本質性,而這個界線可能非常微妙―一個太懂得”如何”去愛的人,就不是懂得愛的人了。

愛孩子的母親,那唯恐自己愛之則害之的心情,跟談戀愛時的不安是有點像的,當我們很愛一個人、很在乎,就會很怕自己在愛情裡迷失,或者是愛的”不對”,讓一段關係走上不好的後果,這時就會想要看一些兩性專家的書,聽聽別人的建言。但就像人生沒有真正有用的參考書一樣,親子關係也沒有。身為一個人我們只有親身投入一段關係,在當中努力做對卻仍會犯錯,可能有用也可能沒用的對錯誤加以彌補,才有可能建立一段好的關係,以親子關係來說,可能成為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,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某種原形或基礎。

身為父母,不只是因為親職忙碌,很容易就失去做自己的自由,父母若是對"如何做好父母"的建言太過依賴,也會失去做自己的自信。

我喜歡看親子教養的書,喜歡專家分享他們的建議,但對於這些知識,也會有這種感覺。

讓我自然一點吧!讓我相信我自己,也相信孩子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羽茜 的頭像
    羽茜

    羽茜的部落格

    羽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