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早就看見《你是好孩子》電影在金馬影展上映的消息,讓我一早心情就無法平靜,想到很多事情,想起這本書。

我還記得一進書店就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了,我感覺它對我說話,而我好像有一個內在的孩子是無人知曉的,在她的幻想裡,只要有人對她說「妳是好孩子」她就會哭了。

沒有人知道,我一直想做個好孩子。

好好地唸書,生活,陪伴父母,從很小的時候記得了父母爭吵的聲音開始,記得他們深夜睡不著的嘆息,我就很希望自己是個好孩子,能夠彌補他們對自己人生,對愛的一些遺憾。

我發現自己很會唸書,而拿到好成績會讓他們開心,就朝這方向努力,但也發現這很空虛,因為一切都很短暫,所有的成績都只能讓父母高興一時,然後很快,他們又會找到下一個目標,「既然妳英文這麼好,那就應該去準備什麼什麼」一個成果總是下一個考驗的墊腳石,目標越來越高,要讓他們滿意也越來越難。

父母好像不知道我多少是為了讓他們高興而努力唸書,同樣地,當我討好,父母也不會發現我在討好。搞到後來我不覺得自己跟父母相處很自然,因為我分不清楚哪些事情,哪些回應,是我希望他們滿意或只是避免衝突而做的,還是因為我自己想這麼做。人生中唯一一次出國念語言學校,我才發現跟父母分開後的自己,原來最想做的並不是繼續唸書,但出國唸書這個念頭曾經一直非常非常地吸引我,因為——我覺得如果我出國念書,他們會非常高興,而我想看他們高興的臉。

不知道為什麼,做這麼多事都只是因為想當父母眼裡的好孩子,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幼稚的願望無法滿足竟然延續到成年,唯一清楚知道的是做的越多,反而反效果地把好孩子的標準提的越高,到後來,要獲得父母一句肯定變得比什麼都難了。

好久以後我才醒悟,想努力讓他們開心,那是不對的,因為他們的人生,只有他們能讓自己開心。

而因為想要獲得讚美而努力,那也是不對的,真正能讓人滿足的只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,別人的讚美(即便是父母)總是一時,而每一件令人喜悅的事情總有辛苦和寂寞的一面,只有自己真正想做而不是為誰,才能夠堅持下去。

只是太長一段時間,我那孩子般幼稚的心態,擺脫不了「這麼做爸媽會開心,會說我是好孩子」的期盼,並因此努力著,直到父母說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我,讓我感覺到像雪降下一樣的寂寞為止。

對於「妳是好孩子」這句話,小時候就開始覺得好嚮往,也覺得好寂寞,好孩子能得到的很少,父母會主動給予的關心和幫助,也比不上那些讓他們操心的孩子。好像父母總是希望自己有好孩子,但真的有好孩子時,他們真的知道並因此欣慰嗎?即使欣慰,那份欣慰能彌補他們對自己人生的遺憾嗎?

我因為書名買了這本書,內容也沒有讓我失望,這個社會有很多寂寞的人,困於各種問題,有時旁邊的人不知道如何幫起,本人也不知道如何自救,但就像那句「你是好孩子」裡蘊含的溫暖,有時候只要這樣一句話,就覺得各種掙扎和努力都被理解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你是好孩子 中脇初枝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羽茜 的頭像
    羽茜

    羽茜的部落格

    羽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